返回列表 發帖

RE: 狂舞派3去到咁盡,你仲敢唔敢追夢?

我都寫咗篇文章,可以討論下:

首先要對黃修平不甘重複成功方程式,敢於向更高難度挑戰的新嘗試予以肯定。《狂舞派3》離開了校園,探討大人社會、賺錢世界磨蝕理想的掙扎,幾乎完全放棄了笑料及舞蹈,將主流社會不怎注視的工廈、街頭音樂題材放進一個成功的商業電影品牌,卻註定與觀眾預期衍生巨大落差。繼續起用《狂舞派》這名字去延續,選取農曆新年的上映時間,到底是商業計算還是一次挑戰觀眾口味的市場實驗,實在不得而知。

電影既是聲畫藝術的媒介,本可讓《狂舞派》的跳舞與說唱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首集原來就強調以身體動作去呈現自我,到新一輯主題理應延伸到怎樣運用其去對抗霸權、保存真我。知道有很多影評曾質疑《狂舞派》首輯的舞蹈拍攝不怎具說服力,卻不要忘記這確曾掀起觀眾的情緒,那份活力、動態,通過大銀幕傳遞,正是電影的優勢: 這也正是《拆彈專家2》的優勝之處,連場動作爆破正是身體作對抗的視覺表現,港式動作片影像一向的強項,充分突顯是次憤怒大爆炸的命題。

然而《狂3》反其道而行,全片連一場完整的群舞戲都沒有呈現,剩下片末斷裂的各主角獨舞支撐,但在之前兩個小時幾近缺席,又或是舞蹈只作為輔助功能,與配樂的節奏不匹配 (搶櫈是明顯例子)。沒有舞,但有hip hop為主位,不過疑似幾場非現場收音的拍攝,嚴重削弱Heyo及眾rappers說唱的魅力及氣勢。《狂3》既不再相信舞蹈,也沒有好好思考如何拍好「現場演唱」,觀眾無從連繫到街頭表演的價值,在戲內只看到人物的消沉與鬱悶,愈看愈洩氣,演員也無復首集的生氣。

當然可說「了無生氣」正是電影想表現人物的困局,但最後想扭轉這局面卻顯得吃力,看舊片喚回初衷的橋段太廉價也太輕易吧。若要玩偽紀錄片,以真人經歷切入虛構,倒不如轉成游學修當主角,通過訪問狂舞派的角色,最後成立試當真拍成《狂舞派2》還更有意思。(從Dave角度看Mirror崛起也可以,不過這些當然全都是電影拍畢後的事了)

表現手法平庸以外,《狂3》的抗爭意識也相當值得商榷。戲內的龍城已比現在的香港美好得多,至少還願意去借年輕人平台來粉飾太平,如今虛怯的政權該連狂舞街塗鴉空間的造騷表象都容不下,都要趕絕。

肯做形象工程的香港已經不復存在了,於是戲中本應是反派化身的老闆看起來態度已算是相當誠懇 (取笑他不懂hip hop精神是合乎比例的回應),最後一場戲的衝突就顯得尷尬,跟大台《愛回家開心速遞》偶爾會出現的內部抗爭劇情並無太大層次的分野,而真正要反抗的幽靈並不在場景內。

對比台灣金馬獎首唱《歡迎嚟到呢座城市》時的現場氣氛,歌曲蘊含的意涵亦顯然超越了電影本身。重頭戲原意營造大合唱和諧與說唱批判兩者的對立,但經過2019後的香港人大概會視之為和勇合一的表現 (手牽手為和理非人鏈抗爭象徵)。《狂3》將歌曲斬件於不同段落呈現,令歌詞訊息的遞進亦無從突出,同樣相當可惜,唯有片末credit才可將那感受推到高峰。

電影最捕捉到目前熱議的話題,該是有關分化/割席的一筆。Heyo / 華Dee 的妥協是否助長強權、阿弗站在道德高地的批評是否充分,Hana/Dave/良等人怎樣面對原來同路陣營的不同路線/決定,不同記者對狂舞街的取態,都是很有趣、值得深挖下去。不過電影要兼顧的支線太繁重,以致全部只是輕輕一碰,然後不了了之,含混過去 (連小孩那段矛盾都沒有真正解開)。

關於工廈政策扼殺年輕人的作品,我還是推介林森的《綠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作為《狂3》的補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