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y 吳雨霏《Across》- 尚未完成的逆轉
Kary 吳雨霏《Across》- 尚未完成的逆轉
去年的創作大碟《State of Mind》推出不足半年,Kary 吳雨霏又有新專輯,
預計還會在年尾再來一張壓軸,看來環球確一心要將她打造成新一代的天后,
歌曲產量可媲美從前容祖兒楊千嬅走紅時期,
亦是一反近年廣東歌壇追隨其他地方,放慢腳步的大方向。
《State of Mind》充分展示她的真誠與才華,
《Across》則回歸唱將身份,在閉關多時後的聲音狀態持續大熟大勇。
製作快速有效率,不代表專輯的完成度不足,
有了上一張大碟的經驗,大半年躲在錄音室反覆試音,
如今Kary 在灌錄CD時都能掌握自己的聲音與情感,
自由游走在溫婉與硬朗的兩種姿態,
率先派台的兩首《逆轉》及《留不低》就是兩種極端演繹的示範,
亦預示了Eric Kwok在《Across》的主導地位。
Eric Kwok 的創作近年多了重覆,亦似到了瓶頸位,
他開始嘗試 Swing 時期就想參與多一點的電音 Dubstep,
而 Kary 就成為其實驗對象之一。
相比《The Present》《就有就有》只得節奏沒有音樂的起伏,
想販賣型格反成為無聊洗腦的快歌代表,
《逆轉》在旋律設計與演繹層次上都是一次大逆轉。
香港市場似乎一直欠缺這類快歌,本身跳舞歌手也貧乏了多年,
這一種還不是傳統樂迷習慣的郭富城或鄭秀文類別,
Kary 竟然一再衝撃這道在本地樂壇算是冷門的範疇,
並一次比一次成熟,這次還有了一系列的宣傳配合,
如專輯封套的設計及MV的拍攝,都在宣示《逆轉》的主題。
這份單調的旋律與亂入感重的歌詞,也許很難一下子讓主流樂迷接受,
但兩者合成後又相當協調一致,成為了一種標誌與風格。
在密集鼓聲的編曲逼迫下,Kary的聲音一直在左右兩旁自言自語的掙扎,
在一向擅寫慢板情歌而在快歌則隨意合音塞字的陳詠謙執筆下,
這一次卻有了絕境求生的主題,與《生我的命》賦予的女性自強自由形象不謀而合,
《逆轉》進一步證明 Kary 音樂路線的可能性,
只是要討好市場,《留不低》等情歌始終是更厲害的武器。
Eric Kwok 在訪問中稱《留不低》為他最滿意的作品之一,還拿其跟《囍帖街》相提並論,
事實上這首歌的前奏跟副歌的感覺不連貫,未能預示那種揪心的無奈傷愁;
而「身份證留不低」的一段確是突出,但總予人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一種將幾首大熱旋律拼合而成的印象,並不單單是讓人想起周杰倫《最長的電影》,
還有更多其他作品的影子或靈感在內。
也許 Eric Kwok 最讓樂迷擔心的不是其作曲水平,反而是監製能力。
在他指導下,常出現歌手讀歌詞而非演唱的情況,
當中以蔡卓妍最為嚴重,關楚耀的《手刃情人》亦有逐個字去宣讀之感。
來到《逆轉》,顯然有很多尾音較倔的位置,亦著重低音,讓Kary去呼喊宣言,
在如此緊密連珠炮發的歌詞設計中,讀歌也許是傳達訊息最直接有力的選擇。
到了《留不低》就是另一片天空,將 Kary 女性的脆弱與柔媚充分發揮,
自從加入環球後,她逐漸懂得放輕聲音而不在每一句都用力,
唱腔也轉變了,情感的投入亦像到了新的境界,可能都要感謝成長一路帶來的歷練。
Eric Kwok之外,另一大碟主力是 Alvin Leong,是環球的常見班底,
亦一早為Kary帶來過《我本人》《人非草木》的傳唱流行,
今次再一次企圖延續這路線的代表是《沒有花收的日子》,
這一次情懷不再濃烈,可讚是沒有純粹遵循公式去加鹽加醋,
但卻使作品少了可認記的位置,淪為順口順耳的普通情歌。
《忍》的聲音反而更有辨認度,輕重及沙聲的運用賦予歌曲的個性,
這種堅強特質但又不是《逆轉》中的強硬,是Kary從金牌時代開始就很吸引的。
《麗人行》是專輯內另一首節奏較輕快的作品,由Fabel的Jimmy Fung編曲,
早前提及過 Fabel 的歌曲使人憶起 Ping Pung (Kary 當時為主音),
如今馬上聽到他們的合作,更證實此想法,
前奏一響已有一種久違的氣勢,不像《逆轉》般偏門重節奏輕旋律,
樂器只是豐富背景而不會遮擋聲音,主題亦再度強調獨立自主,有稜角有態度。
之後一連三首《弄潮兒》到《苦苦》都是動聽悅耳的,但又不算有過多的聲音特色,
Kary 團隊在選曲上算懂得揀選易上口的旋律,就忽略了「特色」,
概念過於空泛,就流於重複,加上沿用 Eric Kwok 與 Alvin Leong 梅花間竹的監製,
新意就欠奉,沒有再拓展 Kary 聲線潛質的空間。
從前在香港樂壇要獨當一面當天后,常要求百變,不論哪一種曲風都可駕馭,
只是現在形勢不同,過份多元化反而換來失卻個人風格的批評。
Kary 面對轉型與否及如何轉型的問題已不是一朝一夕,
能殺出《逆轉》一條血路當然理想,可證明其壓台感,
但她的舞台表現,其實早在《Lady K》已備受肯定,
也許 Kary 是時候要想一想,製作曲風集中統一的大碟,
或索性以EP形式推出一快一慢,一張全實驗一張全主流,
就像2000年楊千嬅不就以此形式,同步俘虜聽情歌與另類歌的樂迷嗎?
另一最大問題,在於 Kary 在錄音室中的演繹修飾的進步,完全不能反映在現場。
《留不低》的感動只限在電腦格式的聲音中,而不是 Kary 在台前可表現的感染力,
改變唱法需要時間適應,但總有期限,
若能改善不穩定的演出,Kary 有條件讓樂迷改觀,成為帶領樂壇的一員。
全文:
Kary 吳雨霏《Across》- 尚未完成的逆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