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為了第157位贊助林一峰出新碟的人.
過往不少專輯都有預購活動, 但今次是我第一次真正進行預購. 而這個預購, 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預購, 用林一峰的言語, 這稱之為贊助. 音樂人有45日時間在網站籌款, 贊助人同意贊助後, 會獲得到一張期票, 以本人願意贊助$125為例, 就獲得一張遠期碟花, 可以在六月得到林一峰的新碟. 若果你承諾捐得越多, 將可以得到更多, 例如你捐十萬, 可以獲林一峰私人表演一小時等 (本人亦一度想過贊助$500, 換多一張音樂會門票, 但又怕當時工作忙, 所以作罷)
但, 先講明, 這是一張期票, 若果歌手未能夠在指定時間達到籌款目標, 計劃將會作結, 所有贊助人毋須付款, 而歌手只會在完成籌款後, 才全面開始製作 (當然有理由相信, 林一峰的製作已經開始)
要獲得贊助, 靠的就是計劃書. 林一峰的新作《Crossover》就有一份亮麗的計劃書, 林一峰講時間講夢想講過去講未來, 都不是新鮮事, 但今次伙拍了不少好伙伴. 主流的有C Allstar, Supper Moment (SM已經是主流), 以及妹妹林二汶, indie界有Ketchup, the Pancakes等, 殿堂級有杜麗莎, 亦有周耀輝獻詞, 加上新歌《飛向理想的世界》對板到已經成為我的電話鈴聲, 雖然$125預購這張碟, 可能比日後在CD舖賣得貴, 但最後還是決定支持一下. 事實上, 林一峰沒有籌到這20萬, 是否就會無錢出碟呢? 以林一峰入行多年, 賣碟做show基本盤不俗, 理應不成問題, 但他這次與其他音樂人成立新平台, 並身先士卒, 擔任首個籌款單位, 功能其實遠超單純籌錢出碟.
根據立場新聞的報道, 過往已有人協助獨立樂隊, 在網上籌錢出碟, 但這個概念, 大眾始終並不熟識. 憑著林一峰的個人號召力, 這個概念開始打進包括我在內的主流音迷群. 在音樂蜂的平台上, 除了林一峰, 之後還有林二汶及鍾氏兄弟排隊參與, 他們都有基本的客群, 要籌到錢難度不算太高. 這個新平台最需要幫的, 其實是那些新進獨立音樂人, 即是將會參與這個平台的黎曉陽這類. 黎曉陽曾寫佔領打氣歌《撐著》, 亦有馮穎琪及謝國維成立的音樂公司支持, 但說實在, 要他們拿一筆錢出來為黎曉陽出碟, 也實在不易. 拋開最終賺與蝕, 成立這個平台, 替這類知名度較低的新進籌一筆前期經費, 讓他們有機會實踐音樂夢, 怎說也是美事一樁.
同時, 這種籌錢方法, 也可以令樂迷更感受到音樂並非無價. 這一點, 全球其實都有討論. 去年Spotify公布業績, 仍然出現高額虧蝕, 七成半使用者都只願意用不付費的服務, 加上長期被指刻薄歌手及音樂人, 當紅歌曲都只獲發小量版權費, 令Talyor swift拒絕再供應歌曲予Spotify, 已在外地引發相關討論. 在本港, 何韻詩多次表明, 做一首起碼要幾萬元, 最新發表的一次, 就是年宵攤擋用歌詞做商品的時候. 李逸朗以三十萬自資出碟, 聲明抵到爛, 也反映做音樂一點也不便宜, 但這一切, 對一般歌迷而言, 說實在也是隔靴搔癢.
這一次, 在根本上有點不同, 大家明碼實價, 在製作的時候已經承諾付鈔, 參與籌款, 而林一峰講明, 集眾人之力籌到的錢其實不夠完全抵銷開支, 亦即是說, 全部都會用在製作之上. 就我個人而言, 這一趟我更深刻領會到, 要有錢做音樂並非易事. (我理解這種感覺是相對的, 未必人人有此感受)
當然, 這個網站可以做得更好, 例如在吸引樂迷預購的專輯介紹頁, 除了文字, 也可以有demo予大家參考就更加好. 但說話回來, 我承諾付出$125, 還是值得的, 除了將會得到音樂, 也覺得做了件好事, 自我感覺良好. 這個平台, 我真心認為, 值得支持.
https://musicbee.cc/project/crossroads |